“喜歡一個人,會卑微到塵埃里”這是張愛玲曾說過的一句經(jīng)典情話,然而把這句話用來形容今天很多父母與孩子也合適不過。
在很多家庭中,父母的地位越來越低,孩子的地位越來越高。
趙薇曾經(jīng)在綜藝節(jié)目《中餐廳》中和幾個媽媽交流育兒經(jīng)曾表示:“(父母)不能讓一個孩子在家里的地位這么高,將來你老了,他也覺得你沒那么重要。不能太把孩子當回事。”
沒錯,一個家庭中如果孩子的地位高于一切,那么教育的問題會越來越多,一是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,二是父母的管教會越來越難。
認識一位媽媽,孩子讀三年級,已經(jīng)會用非常不耐煩的口氣和父母講話,甚至帶著點粗魯。
有次去外婆家做客,孩子看電視膩了,就跑到廚房找媽媽要手機玩,她怕孩子玩手機一會又不吃飯,就對他說:“吃完飯再給你,你先去玩會。”
孩子不依,一直鬧著要,見媽媽一直不肯松口,當著一家人的面用力打媽媽:“給我給我,你快給我!”家里人越阻止,他鬧得越起勁。
到了飯點,孩子不出所料,沒有把手機放下來的意思,媽媽催了孩子很多次,他都無動于衷,最后是外婆盛好飯菜,送到孩子面前,哄了半天,他才放下手機慢悠悠地吃起來。
在這個故事里,不僅有一個不尊敬父母的孩子,還有對孩子束手無策、卑微的大人。
這樣的場景十分常見,有的孩子因為大人不給買玩具,對父母拳打腳踢;還有的孩子跟父母說話充滿火藥味:“關(guān)你什么事,啰里啰嗦”......大人們常常被他們氣得臉色煞白,卻也無可奈何。
在親子關(guān)系中,父母如果越來越“卑微”,教育孩子時,他根本就不買賬。
近幾年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,要放棄做家長的高高在上,別過多地控制孩子,多給孩子愛與自由。
必須承認,這些觀點對于傳統(tǒng)教育理念來說是一種進步。但是給孩子愛與自由,并不代表著要放低姿態(tài),甚至放棄做家長的權(quán)威。
舉個例子,很多父母在對孩子提要求的時候,總是會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,把“好嗎”、“可以嗎”這樣的詞掛在嘴邊。
“一直看電視,眼睛會壞掉,關(guān)掉好嗎?”
很多孩子直接拒絕:“不好!不行!不可以!”將你的話當作耳旁風,完全聽不進去,最后孩子的行為偏差并沒有因此而減少。
為什么會這樣?是因為當我們放下權(quán)威的同時,也走進了另外一個極端。
出于尊重的孩子的角度,凡事都與孩子商量,但在某種程度上家長的權(quán)威減弱了,自然也引不起孩子的重視。
所以改變孩子,光靠尊重和民主不一定有用,有時候也要樹立家長的威信,善于向孩子的“任性”說“不”。
很多孩子常常用任性,太觀察父母的反應(yīng),你退一步,他就進一步,你的每一次妥協(xié),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引導,只不過是錯誤的引導。
特別是年幼的孩子,他們完全不懂行為的邊界在哪,父母沒有灌輸行為的規(guī)范和底線教育,他們就很有可能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,聽不進去任何話。
心理學家杜布森曾說﹕“如果父母能夠平衡‘關(guān)愛’和‘管教’這兩個因素,孩子的發(fā)展將會最健全。”
如果說關(guān)愛是父母無條件的愛,那么管教則包含了父母的權(quán)威、原則和底線。
所謂權(quán)威,不是勸你做個專制霸道的父母,重點不在于讓孩子怕你,而是讓孩子尊重你,讓你的聲音對孩子來說有力量。
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,孩子在家誰的話都不聽,到了學校里卻把老師的話當做“圣旨”。這其中最關(guān)鍵的區(qū)別,就在于老師有明確規(guī)矩,而父母沒有,他們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,不給個別學生搞特殊待遇。
所以我們在愛孩子時候,也不能太把孩子當回事,讓他們覺得自己在家中高人一等。更不能忘記堅定地為孩子確立界線和規(guī)矩,讓孩子明確哪些事情他需要做,哪些事情他能做,哪些事情不能做,要求簡潔清晰、態(tài)度堅決。